寺庙里“五观堂”的含义

寺庙里“五观堂”的含义


fjzs10.jpg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       佛寺斋堂称为五观堂,为何称之五观堂?因为佛制比丘,食存五观,如果用斋时,散心杂话,则信施难消,由观想此五事之故,斋堂又称为五观堂。依名显义,五观堂意味着行者用斋进食也是一种修行的重要课题。

 

       佛法与生活本是融合的,随时随处皆是我们进道修行之胜缘。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,喝茶吃饭,无不蕴藏了无限的禅机,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,言语举止,也无不是修行的对象。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,粗茶淡饭,而怡然自得,现代的人豪华奢侈,山珍海味,却烦恼无尽,这就是有无修行之间的差别。所以,佛门弟子在受用饮食时,当不离修行本分,各自正念摄心,作五种观想:

 

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:

 

       凡受食时,应知食物得来不易,需要许多因缘条件共同成就,如吃进口中的一粒米,就须经农人辛苦耕种,再经工人碾轧去壳、商人搬运贩卖以及家人水洗烧煮等,由此可见粒米功德,岂是金钱所能衡量?

所谓「佛观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」,故我们对于现成的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,应有一份惜福和感恩的心。

 

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:

 

        凡受食时,应思量自己的德行及所作所为,到底具有多少福德可受此供养?自己是否有资格受此美食?

修行人每天要检查自己,省察一下,从早到晚是如何对待佛法?持戒了吗?精进了吗?忍辱了吗?入好久的定?在定境当中,开敷什么智慧?悟了多少?慈悲众生了吗?如果没有修行,则德行全缺,便不应受此食。藉此警醒自己精进修行,常怀一份惭愧的心。

 

三、防心离过,禁贪效宗:

 

       凡受食时,应慎防己心,远离贪、瞋、痴三种过患:于美食不起贪取心,见劣食不生瞋恚念,时时自我觉照,观一切饮食皆为众缘和合,莫恣意贪图美味。

 

       一般人在吃的方面,总是千般挑剔,万般捡择,须知食物能滋养我们的色身,固然是重要,但如过份贪着,没有节制,常随自己喜好而暴饮暴食,则必伤害身体。又佛寺用斋叫做过堂,意即告诉我们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,如同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,不可对食物起贪瞋念头,要防止自己三业放逸,保持一份平等和离欲的心。

 

四、正事良药,作疗形枯:

 

       凡受食时,应视食物为健身疗病的药物,所谓民以食为天,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,生命便会枯竭,人就无法生存,故受诸饮食,当如服药,并非为满足口腹之欲。

 

       既然如此,则饮食不应只在美味上著意,自己饱腹后即不应再贪求,就如生病须服药,病愈康复则不需再用药。在接受饮食时,切莫用轻慢心去受食,应有一份警觉的心。

 

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:

 

       凡受食时,应知一切所食皆为资身修道之用,每日三餐,只是为了维持健康的身体,令色身能够继续修行,以成就道业,利益众生。既是为成道业,因此当发道心,勤奋用功,保持一份精进的心,方堪受食。

 

       寺庙的五观堂内,一般供奉着弥勒菩萨像,两边依次排开用斋的桌椅。用斋时,依照次序,次第而坐。此五种观想的次第,初即观食,次是观身,后并观心,一切须在修行办道上相应。

 

       黄蘗禅师曾云:「终日吃饭,未曾咬着一粒米。」此即透露出行人用斋时,面对诱人的美食欲境,依旧要保持观照的工夫,端身正坐接受饮食,收摄自心不起分别,不贪着食物的色香味,不计较食品的好坏,不挑拣食料的精粗,以随缘自在的心念,进食前修持五观想,自思惟:是不是德行无缺?能不能防心离过?有没有认真办道?

 

       佛陀的教导宣明主题:五观过堂谢生恩,一心持戒酬佛觉。

 

fjzs11.jpg


佛陀教导修学宗旨:

育己利他、造良树德、

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

最胜菩提、解脱手印。

 

文章来源于:金刚菩提放生会



  • 661
  1. 创办本网站的宗旨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、学习、弘扬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的佛法,并以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说法作为学习、行持的最高标准和根本指南,同时遵奉释迦牟尼佛的教诫,严格按照第三世多杰羌佛办公室的公告实行。修行学佛,解脱成就,人类吉祥,世界和平。
  2. 本站所有转载的文章、开示、公告等一概仅供参考,必须以原稿发行机构、网站公布的版本为准。
  3. 本网站上刊登、转载的法王、尊者、仁波且、法师的文章、开示,均不作为正论依据,凡不符合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说法的内容,概为边见或邪说,一律不可学习依从。

访问手机版